花蓮這條,土地的界線(6)豐田,靠「關係」不是填滿東西的五味屋

人口流失的鄉村、台灣逐漸匿跡的農業,東部還剩下什麼?

在花蓮站靠著朋友接駁,最先來到豐田站的五味屋,它是一間二手公益商店,老闆是在地的小學生擔任,你信嗎?小學生就當老闆了呢!協助他們的是東華大學的顧瑜君老師,光是看著老師談論小孩的話語,老師眼睛都閃閃發亮了。
在她身上看到身為教育者的熱忱,有所理念,但不妥協,有所堅持,但不固執,盡可能在其中為小學生做好的引薦,但不全然都是老師來做決定,讓小學生當老闆,也當自己人生的老闆,例如孩子們也參與面試志工或大學生的過程。
 
這個是第一次來到這裡時的PPT,顧老師當時已經講解的相當生動且詳細,說了相當多的案例與我分享,充分了解到她是如何用一些小小的技巧,讓孩子喜歡來這裡,甚至開始學著講英文。

你沒看過吧~我們是在豐田火車站裡面簡報喔,豐田火車站,是個一人車站,剪票與賣票的都是同一個人,大部分快速列車都沒有停靠,有時候還能看到車子不停,乘客要快步跑上車呢。

  

 

至於,什麼是五味屋?

◎五味:「頂真、勤儉、感心、親切、好用」的鄉村滋味。
◎五way:五種經營方式:掛羊頭賣狗肉、老闆不在隨便賣、黑店、銀貨不兩訖、吃人夠夠
◎五為:為經營二手商店、為改造閒置空間、為設置青少年據點、為促進社區參與、為加強社會連結

琳瑯滿目的二手商品,每個都很便宜,很適合婆婆媽媽來選購,參加這次活動的朋友們,在等待活動開始之前,大家都在看商品、挑商品,看可不可以撈到好貨。

屋裡的另一端,是學生的學習場所,這時候正逢中午,學生們正在享用午餐,結束以後,志工們開始教導學生語言,或是陪伴的過程。

今天的PPT內容,著重於信義房屋社區一家提案的內容解釋,了解所有企劃的方式,還好與五味屋顧瑜君老師碰了第二次面,聽了兩次顧老師在教導孩子的方法,要不然光看簡報還是會有點模糊。

日據時代留下來的「風股斗」老屋子,改造成社區裡的二手公益商店,鄉村的孩子沒有補習班,更無須提到家庭是否能夠有多餘的能力負擔安親班,因此五味屋也提供了一個陪伴的空間,週末孩子們來這邊寫功課也好,學習作生意也好,目的都是讓孩子們藉由這些真實生活參與,培養孩子們的興趣與教育學習,做二手物品的買賣,但五味屋最重要的買賣是給社區孩子們一個真實多元的學習場域。
在這個二手公益商店,把原本閒置的空間改善後,感受到的是滿滿的活力,孩子們的吵雜,遊客的駐足,注入人氣讓這個小小的花蓮豐田站,充滿特色。

偏鄉小校普遍都有這樣的問題,人口流失,出生率也歷年降低,現在更有廢校等等的危機,這也是來到這裡,我們需要好好關注的議題。

五味屋的社區生態協力網
五味屋二手公益商店以二手物流和鄉村農業活路為媒介,串聯起花蓮縣內中區的社區青少年組織,操作模式不是直接去幫助弱勢孩子,而是讓弱勢孩子參與事務去幫助自己的家鄉或社區,讓孩子成為「家鄉容顏的化妝師」。
一步一步走到現在的五味屋,功用越來越齊全,也越來越多媒體報導過,這是以孩子為中心的社區生態協力網。
而所謂的社區生態協力網,不只是指環境,更是指在這個鄉村農業的社區裡,五味屋的存在與改善社區的執行,並不只是個計畫而已,所以並沒有所謂的步驟一、二、三,具體化或系統化的教育在這裡並不適用。
孩子眼前需要的是這裡所有的學習,所有的網絡單位都秉持著中心的一條線:照顧孩子的信念,把五味屋當作是一個平台、一個連結,採取二手物流產生「關係」,協助弱勢陪伴照顧,非營利組織的結盟與資源串連,捲動整個社區的青年參與,互助網漸漸建立,成立且確認彼此的相互關係,那「面」就漸漸確立了,大家都期許,孩子們的生命軌道可以因而改變。
「關係」這兩個字,是顧老師最重視的兩個字,如果外在援助五味屋的對象和過程,無法產生「關係」,這就不是顧老師想要的方式,期許的是雙向的交流,無論是弱勢照顧弱勢,也想讓其他社區一起前進。
這些協力團隊,就算是寫企畫都不只是被動接受而已,除了主動以外,面臨企劃的輸贏,對團隊來說都一樣重要,這是一種見證方向對錯的停損點,讓團隊了解現況的最佳時段,也是一般民眾對於五味屋「在做什麼」的了解與感受。
每回顧老師思考的都是「現在這個位置能夠做什麼」,而不是為了計劃做計畫,否則我們只會被行政過程追著跑,行政程序變成佔70%,真正執行的推動只有30%,那這就和我們所期望的背道而馳了,每個社區想做的應是「持續性」。
 

壽豐鄉豐田社區五味屋、鳯林鎮北林社區、光復鄉啄木鳥全人發展協會的合作,主要是從三地閒置空間的活化與再利用開始。透過在地青年、社區兒童青少年的參 與,以「二手物流」與「鄉村農業」活路為媒介,串連起花蓮縣內中區的社區青少年組織,發展出以青少年為主體的在地弱勢關懷模式,在行動中教育培力在地青少年,強化對家鄉的認同與責任。

我想,五味屋在社區生態協力網之間能夠網絡的這麼強健,這是因為顧老師本身擁有著先天條件與後天的努力,顧老師本身與花蓮牛犁社區已經有很久的交流與合作,再加上搬到花蓮已經15年的時間,投入10年多以上的心力在社區營造上,與社區的關係打下相當好的基礎,又本身是教育者的背景,擁有豐富人脈,甚至與年輕學子也接觸頻繁,讓大學生接觸這樣的事務,更和學校有第一線的接觸,雖然這些都是無形累積下來的條件,但卻都是重要的基礎紮根,這讓顧老師在統籌網絡上,比其他社區還要容易捲動的原因。

體系外的教育系統,是一間假日學校
五味屋是囝仔人的店,構成這間最主要的人物是小孩,主要分布在國小到國中的小孩們,六、日才開的五味屋,顧老師會將行動、活動轉化為教育方案,激發小孩子的學習動機,例如:紐約長島團來訪,長島團事前須準備與了解五味屋的小孩是什麼的現況,而小孩們也必須勇於說出英文與長島團員一起成長,相當多的互動過程,確實也激盪出難能可貴的情誼。
長島團也說:大部分去拜訪的團隊都是叫我們簡報拜訪一般按表操課,但我們更想要的就是這種相處模式,這樣才能夠更了解風情與內容。顧老師說:每一次的活動都是為了成就每一個自己,所以一定要思考每一次活動之後的延續,才不會落於曇花一現。後來,長島團有位外國人就變成這裡的志工老師了,開始教導孩子們學習英語。
來到五味屋不是為了提升成績才來的,我們確實不能否認成績好壞對未來的影響,顧老師說:我當然希望學生們如果成績好,在社會裡能更有機會,但在這裡我看到的是小孩子們的最純真希望,孩子們用自己的能力去贏得一些學習機會,也許是一個過動的孩子能專心的讀起一本書;不敢開口講話的孩子練習說英語的模樣;還是喜歡騎腳踏車的孩子打算訓練體能實踐環島的願望,這些都是孩子們自動自發的學習動機,無關乎成績,但卻讓孩子願意學習,在達成這些目標之後,孩子們就贏得了參與活動的機會。
曾經有個案例,第一名的小孩說:我想要當個除草工人,最後一名的說:我想要當老師,說至此,你們是否也莞薾一笑了?我想任何一般世俗價值觀的人們都會覺得第一名太浪費才華,最後一名的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但心細的顧老師就是能夠察覺其中的涵義。其實小孩子不是在說他的志願,而是在對你說:我們對人生的經驗與期許。
 
事實上,第一名的小孩的爸媽是每天辛苦除草的工人,所以孩子就想要分擔父母親的忙碌,只想快快長大;最後一名的小孩是很羨慕老師的身分,覺得當老師真好,我想這也是顧老師一直秉持著對教育的熱忱與本質在教育孩子的關係,洞悉到這些話語背後的涵義,其實,這應該讓全台灣的老師都要學習的課程。
 

顧老師說:來到這裡,反而是孩子們不斷給我刺激,反而是他們教導了我們「人生的大小事」。

我們用都市的觀點看待鄉村生活的小孩,但其實我們怎麼定義他們定義?而我們又有什麼資格?難到都市就等於更好?長大就等於要離家?謀生就一定要他鄉?在這裡偏鄉的孩子面臨正規小學放棄的處境,這裡的孩子學業不佳,所以看不見未來,後來又被老師潑冷水,難道真的以父母為榮不行嗎?

孩子們所學會的是:分享和負責
除了以工換物以外,其實孩子在換東西上,是有兩種涵義,一種是「需要的」、一種是「想要的」,而面對這樣的時候,需要的就比較迫切,但想要的,就是每個小孩裡所想的額外物品,因此,顧老師採取一套措施,讓孩子做事情學習,無論是看書,學習打掃,甚至是做一個確實實踐的夢想,在完成每個任務後,獲得一定數量的點數後,才可以得到想要的包包或玩具等等。
因為以往,普遍世人採取捐助物資的方式來救濟弱勢的小孩子,往往容易變成一種詬病:習慣被救濟,且讓孩子認為獲得物品很容易,所以在這裡五味屋被教導的方式為「想要可以,但需要為自己的人生做出奉獻、努力,才可以得到」的精神。社區裡有人需要卻沒能力買,換工、以物易物,在這裡都行,學習社區照顧的策略,不做傳統的單向救濟。

這裡是五味屋二手商品的倉庫,大家捐助的東西會先運到這裡來分類,孩子們也會一起分類,整理到一定模樣,才會把商品拿到店裡面擺放買賣。

當捐助物資到五味屋後,孩子們與協助的志工、老師們會一起為物資做第一階段的分類篩選,但不是所有的物資都會變成五味屋的二手公益商品,因為某些東西作為孩子們的援助以外,其他部分的東西也會捐助給其他也需要的弱勢族群,例如台東的嘉蘭部落。
但顧老師很有趣的,她仍舊以「關係」來打下團體與團體之間的基礎,顧老師不希望這也是一種捐助模式,而是用物換物、用工換物、用能力換物,只希望獲得物資之後,對方可以分享他們的使用狀況,文章、或是照片分享都可以,就是希望彼此之間並不是建立在施捨之間,而是建立在關係之上。孩子們也因此學會「分享」這件事情。
在做PPT簡報的時候,孩子們好奇的跑過來偷看,在顧老師的叫喚下,這小男孩很有禮貌的和我們打招呼。

這裡的孩子還有專屬五味屋的聯絡簿,用畫的、用寫的都是表達方式。

鄉村孩子的未來,他們的生命軌跡
鄉村家庭結構或環境有所問題,顧老師會更希望可以從家庭著手,先改善父母的困境,那能夠直接受惠的就是他的子女;顧老師希望鄉村孩子要有自己的主體性,一定有什麼東西或能力是別的小孩怎樣都學不來的能力,甚至希望弱勢與弱勢者更要相互幫忙,講到教育,顧老師的眼睛就閃閃發亮,來這裡的孩子,普遍有隔代教養、家庭結構不完整的問題,走闖在烏煙瘴氣的大人世界裡,孩子們變得不相信人群與放任自己,顧老師利用五味屋轉變成某種意涵的心理輔導諮商站,這和傳統的社工體系是不同的,五位屋有更綿密的社區網絡,將社區資源,社區關係都連結到這個空間來,並讓小孩與社會不脫節。

許多專案企劃都讓孩子來參與,而且每個專案名稱都取的相當有意涵

「關係」是所有網絡的主軸

五味屋,是一個充滿「關係」,而不是塞滿東西的舖子,他是一間很有趣,很休閒的商店,但卻充滿著意義的店鋪,小學生用能力換得東西,把想要hold住的東西全都拉在一起,一間商店卻也讓人看盡社會問題的所在。

 

【相關連結】

網路上key 五味屋關鍵字,都是滿滿的網頁可以查詢囉

 

♦♦五味屋♦♦
974花蓮縣壽豐鄉豐山村站前街34號
http://www.5wayhouse.org/

 


後記:

因為五味屋的關係,我這個月去豐田去了兩次,第一次是因為農村遠景籌備會議,而這次是因為信義房屋社區一家活動的關係,所以我又來到了這裡,這次少了別人打擾,徹徹底底的享受一個人的旅行時光。

五味屋這篇文章也是我這系列寫的最完整的一篇,因為去了兩次,一個小小的豐田站,能夠去兩次,其實感覺很不錯,畢竟這不是天天都能有的阿!

【花蓮這條,土地的界線】系列全部完畢,總共有六回,這次是出差以後寫的文章,算是登不上什麼大堂的文章,但不寫出來記憶一下,似乎就可惜了這次的遠門心情,在”社區營造”這個行業我還是個嫩咖,無法直接看出個什麼內涵,就只能以一個旁觀者、旅行者來了解這一些點點滴滴。

工作之餘,也要認真的玩,我想這是我目前要學習的事,還無法把工作 /  玩樂完全的分開,這種認真個性真是不討喜。不過能把這麼具有意義的活動記錄下來,是非常值得的事。

 


【延伸閱讀】

花蓮這條,土地的界線(1)漫遊的起頭
花蓮這條,土地的界線(2)吉安,客家文化集散地五穀宮
花蓮這條,土地的界線(3)吉安,手做的禾稈凳
花蓮這條,土地的界線(4)吉安,改朝換代的慶修院
花蓮這條,土地的界線(5)吉安,來大王菜舖子,吃好睡好身體好


歡迎追蹤我的粉絲團,你的加入是我寫作的動力

延伸閱讀